聽說讀寫,其實我覺得最難的部份,還是speaking,但是各個部份還是有各自的難度,分述如下:
--->閱讀,在準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速度訓練,
所謂速度,另一方面就是對理解力的要求,
如何在快速掃過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間找到答案。
考法有,直接問細節的(最多),問同義單字,同文章裡某句的意思,問某句話要插在文章哪裡,
最後要求從六項挑出三項主旨,或者為兩個對比的概念選出對應的特色,
細節和最後主旨題,最需要正確又快速的理解力,也是最難的。
架構的理解很重要,要訓練能從架構看懂內容,而非從單字看懂架構,這樣才符合快速的要求。
單字的話,我自己沒記太多,通常文章若能看懂單字都是用猜的,
或者說,他總是會剛好考到沒背到的單字,因為他通常會挑比較冷門的字來問,
如果有時間又記憶力好多背也不傷身,只是跟答題的關聯性沒這麼直接而已。
另一個重點,是在真正考試時的難題,專注。
因為閱讀是最先考的,而且基本上第一個section只有一篇文章20分鐘,
但是一開始考試,因為對考場的陌生,或者剛進入考試狀況,或者還有人走來有去,很容易受干擾。
這是比較難掌握的,尤其是剛好遇到不擅長的topic,很容易有霧裡看花感@@
--->聽力,差別也在能聽到多少細節,
因為態度題或者主旨題幾乎是大家都沒問題的,考到細節時就真的要看實力。
平常多聽絕對是有用的,但是要訓練自己聽仔細,而不是囫圇吞棗的聽,
專注通常是聽懂的前提,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有用的tip是,避免把聽到的轉成中文思考,
don't translate what you hear into Chiniese, or you will not able to follow the speaker
很多人提到在腦中把英文去掉對溝通很有幫助,但是多數人都會問:怎麼能不想到中文?
這真的很難,但是對聽力的速度真的有影響,
只要真的要求自己這樣聽,就會發現說話的人速度變慢,也不會跳過很多字沒聽到,我覺得是有用的。
在考試時,寫note是一大重點,
在listening section,講求的是細節,一定要專心,筆記能記多少算多少,
尤其遇到完全不懂的單字,也要照著音馬上記下來,然後記下相關說明,
因為到時候題目一問,如果沒記到又沒聽懂就真的沒救了。
相反地,就算不是全懂,只要能把聽到的部份盡力寫下,看到題目通常可是看筆記回答。
通常lecture有一點長度,就算是當下聽懂可是沒記,有時候會過頭問還是會忘,或者不確定,這樣就吃虧了,所以筆記很有用喔!
--->寫作,以練習來說,長度和正確度都滿重要的。
以長度而言,要從結構下手,也就是說字數不是硬湊來的,而是要找到更能發揮的架構。
而架構可以從很多範本中歸納,譬如第一段通常兩邊的立場都敘述一下,然後表明自己的,
接下來的作法可以寫兩個自己支持的理由,但這通常比較難寫多,除非已經想到充分的理由,
另一種就是一段論反面的理由或想法,最後論正面加上所以自己也贊成的結論,這可以寫比較多字。
至於正確,不外乎拼字和文法,
文法要靠平日實力,拼字可以平常練打字,並且掌握時間,最後留下時間檢查。
考試當下,最恐怖的是時間來不及,
如果平常有練習,時間的問題通常來自想法的混亂,
也就是說下了筆,但理由卻有點模尼兩可,心理抓不定主意,這會浪費很多時間,
這種時候一定要趕快了結,馬上決定一個簡單合邏輯的鋪陳及論述,
我自己是覺得不需要寫說服力很強的,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另外是,盡量寫的具體,這和中文作文的思考很不一樣,
最具體的,就是例子說明,這是最萬無一失又比較好表述的,
再來就是句型變化,看OG的範本,甚至連疑問句都因為結構有變化而加分,而且加問句反而好寫,何樂不為?
--->最後是兇猛的speaking,
我在考試前的心理障礙是,不敢講大聲,在很多人的考場裡感覺好尷尬=.=,
總之,這只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更難克服的是如何反應。
在練習的部份,要錄音,自己自顧自的說,跟用錄音計時的方式只給45秒或60秒,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己就常常自己講的順,但一計時就會發現大問題,
第一個是,如何在20秒內決定自己主張及理由,這要靠練習,老話一句,答案不重要,合情合理即可。
第二個是,怎麼流暢的說,這是最難的,因為練習是可以重複說一句話去修正錯誤,或者經過停頓思考再說,
但考試只有45秒,只要重說或停頓時間就沒了,所以這要靠語感。
語感要靠某種模式練出來比較難,但相對的,每個學英文的人都一定有語感,
就像有人喝醉酒英文變超溜一樣,所以放輕鬆的去敘述一件事的心情滿有幫助的。
另外是,練習時,一定要聽那種有"真正考生"的sample的,而不是聽英文老師的精美演講sample,
聽過high level的真正回答(OG有一個吧),這才是真正的考試,
應該是說,真正的反應和speaking,有停頓有錯誤有口音問題,而高分的關鍵在於表達了讓人"聽懂"的想法。
這有穩定軍心的作用,也瞭解自己應該準備的方向在哪。
在考試中,有兩題是直接回答題目,四題是integrated speaking,結合閱讀和聽力。
如果有閱讀,時間超短一定看不完,所以要跳著看馬上找重點,
至於聽力,conversation算簡單,只需要注意問題想問的,和回答的分配,通常說一下問題,講一下學生意見,一定要有時間說自己意見(若題目有問)。
若是lecture,就難說了,第一次考的很容意懂,第二次整個霧煞煞,聽力只能靠實力和專注。
整個來說,還是要提醒自己speaking的重點是在"說",而非閱讀或聽力,
而且回答時間也只是45秒或60秒而已,
看多少或聽到多少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說什麼",
所以在任何狀況下都要秉持著抓out line的心情,漏掉細節沒關係,架構自己要說的大綱比較重要(時間也只夠講大意),
當然可以的話,在短短時間內表達夠多的資訊是更好的(但要讓人聽的懂)。
還有,回答的時候盡量看著時間回答,他會一直倒數,看著他自然能在時間內講的差不多。
另一個是表達的標準,我覺得勉強自己說出完美的句子太難,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概念,
let others can follow what you say,只要能讓聽者能follow說者的想法就是很有用的表達,
關於怎麼讓人follow,我倒覺得重點不在很棒的句子,而在心理的想法,也就是,
自己要很專心的說,要很專心的邊說邊思考,就像是講故事的人心中要有一個景象一樣,
這樣的表達會像一條河流一樣順暢,
反之,好幾個好句子湊在一起,乍聽很有料,但聽了一下就發現無法理解他在說什麼,
這種狀況下,自然的表述反而好,如果先強記了某些內容,
在20秒內要把內容轉成題目問的,又要正確的背出記憶的句子,會更緊張導致很多停頓,拼拼湊湊不知自己在說什麼。
我想,反應時間這麼短,就是故意要測驗"說"的能力,而非"朗誦"記憶的內容。
還有是,跟作文一樣的,盡量具體(例子之類),不只讓聽的人好懂,也給自己省了解釋不清的麻煩。
(考場分享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