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是台北藝穗節的第一天,
因為朋友演出其中一場戲,今天特地到西門町買票。
所謂藝穗節(Fringe Festival),
原來是有個有趣的淵源,在1947年的愛丁堡藝術節,
有八個藝術團體未被邀請演出,於是決定自己辦起藝術節,
自力救濟,不讓自己成為遺珠之憾。
經過六十多年,藝穗節秉持的這樣不需經過評審挑選的精神,標榜原汁原味的價值,
如浦公英般越飛越遠,今年,終於飄洋過海,在台灣台北落地生根。

這樣的小故事,讓人若有所思。
當初八個團體,無法進入愛丁堡藝術節的篩選之列,所以另尋天地。
關於篩選這件事,無獨有偶的在生活中層出不窮。

前一陣子,本來想參加一個英文讀書會,
沒想到對方來信表達,成員有英國回來的口譯碩士以及GMAT某分的高材生,
希望先瞭解我的程度再來決定。
他認為與英文程度不足的人討論,
是自己被別人利用來練習,並不公平。
我能瞭解這種篩選的目的,雖然並不認同。

昨天看到一部日劇"詐欺遊戲",
雖然只看到一集,但是覺得非常有趣。
乍看之下,拍法很像一般風花雪月的日劇,內容卻是柯南類型的益智劇情,
讓我聯想起之前借的一本書,策略的棋盤,
唸過經濟的人大概都耳聞過賽局策略。
總之,劇中的遊戲是"少數決",
遊戲很簡單,關鍵在於掌握人性以及計算策略,
讓人思考的,不僅是遊戲本身,更是意含。
所謂"少數決",是從來不被我們社會所接納的方式。

我們習慣了,用篩選的方式找尋答案,
也習慣了,用多數意見來決定結果,
只是,這是最好的作法嗎?

藝術領域,是多數大於少數最可能被鬆動的領域,
因為藝術是主觀的,是不需要被放在同一把尺上比較的。
那我們呢?

想要篩選,是因為想找出最好的,
參加篩選,是因為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好;
遵從多數的意見,是來自相對公平的概念,
認同多數規則,是因為想要穩定的社會結構。

我只是懷疑,
到底有一把跟別人相較的尺,能讓自己更臻完美,
或者是失去那把互相比較的尺,才能挖掘出超脫界線的價值?

到底是讓所有人,都走入一個大多數人認同的生活方式比較穩定,
或者是讓每個人,都學會接納別人全然不同面貌的本質,才是穩定?


那些在篩選之外的,成了藝穗節的主角,
有了可愛的舞台,上演純真的價值,
舞台不大,但足以使他們完整存在,
舞台不大,但集合起許多小小的舞台,同一個價值觀就被大聲的說出,
"多元"裡的一枚角色,不能讓所有人看見,
為了"多元"努力,也無法將成功歸在一個人身上,
這是一個理念,
一個為了所有人都至少有某個被認同的自由空間的理念,
好像不夠英雄,卻毫不自私。

有時候我會想,
長久以來我們的價值觀,到底為我們塑造了什麼樣的世界?
一波波的人潮海浪,堆出一座座難以捍衛的權威高塔,
我們崇拜精英,我們相信權威,
更多精英與權威可以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嗎?
還是,
只是一種倒果為因的弔詭信念呢?



--
台北藝穗節
http://www.taipeifringe.org/index.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der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